如果我跟兵仙韩信是同时代的人智慧优配,我绝对不愿意跟韩信来往,不可能与他成为朋友,更加不可能支持他造反。
原因很简单,韩信自私自利、薄情寡义、看不起人。
钟离昧是韩信唯一的朋友,韩信却拿钟离昧的首级作为取悦刘邦的投名状,钟离昧临死前骂韩信说:公非长者!
钟离眜是项羽的部将,刘邦的敌人,韩信大可不必收留钟离眜,哪怕是朋友,政治阵营不同,正所谓道不同,不相为谋,这并不奇怪。
但是,韩信仍然收留了钟离眜。
韩信收留钟离眜,是因为他们是朋友,韩信出卖钟离眜,是因为他想取悦刘邦,免除自己的罪责。
从法律上说,收留刘邦的敌人,不等同于窝藏逃犯吗?按当时的法律,与逃犯同罪,韩信已经犯了死罪了。
韩信
不说别的,就是收留钟离眜又逼死了他,就不是正常人做的事,这显示出韩信极端的自私自利,为了自己的利益,别说钟离眜了,就是刘邦也能出卖,你也可以说韩信是精致和利己主义者。
举个类似的例子,你就能看明白韩信的为人处事有多离谱了。
季布与钟离眜一样,都是项羽旧将,都是刘邦的逃犯,刘邦也曾下令捉拿季布,季布先是被周家收留,后来周家把季布秘密带到朱家,由朱家出面拜会夏侯婴,说服夏侯婴为季布说情,最终刘邦赦免了季布。
不管是周家还是朱家,都在用自己整个家族的性命来帮助季布,要么不收留,收留了就要帮到底,朱家为了帮助季布,通过夏侯婴达到了目的。
在刘邦赦免季布之前,没有人知道结局会如何?万一刘邦不同意,朱家就是有风险的,帮助人是风险的,但朱家不怕承担,最终能达到目的,这才是正常的三观。
韩信就不一样,收留钟离眜就是知法犯法,然后逼死钟离眜,这叫什么?这叫薄情寡义,这叫自私自利,这就是韩信,这也是没人愿意跟随韩信的原因之一。
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信尝过樊将军哙,哙跪拜送迎,言称臣,曰:“大王乃肯临臣!”信出门,笑曰:“生乃与哙等为伍!”
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,樊哙跪拜送迎,自称臣子。说:“大王怎么竟肯光临。”韩信出门笑着说:“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。
韩信看不起樊哙
这话透露着一股看不起人的味道,樊哙虽然功劳与地位不如韩信,但人家是刘邦的同乡兼连襟,但樊哙不是靠关系上位的,而是靠功劳,汉军之中,论先登之功,樊哙居首。
虽然能力不如韩信,但是韩信这么看不起樊哙,樊哙会怎么想?
表面上樊哙跪拜送迎,实际上内心深处在想什么,也只有樊哙自己知道了,如果你是樊哙,你愿意跟韩信来往吗?
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十二月,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,上问左右,左右争欲击之。
十二月,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。高祖询问左右大臣,大臣们争着要去攻打韩信。
这些争着要去攻打韩信的大臣都有谁?智慧优配
无非就是曹参、周勃、樊哙、郦商这些人,我猜测这其中就有樊哙,人心隔肚皮,韩信如此看不起人,而且功劳又这么高,是刘邦手下直系将领中唯一封王的,这些将领嫉妒韩信也是肯定的,但韩信的为人处事无疑让人更加讨厌他。
看不起人这个处事态度,放在任何朝代都会导致别人的讨厌,严重时连命都有可能会丢了。
韩信要挟刘邦封齐王
韩信拿下齐地后,派人对刘邦说要封代理齐王,刘邦迫于形势同意了,还把“代理”二字给去掉了,直接封韩信为齐王。
韩信表面上看很聪明,实则愚蠢之极,他知道卡着时机要挟封王,趁刘邦在垓下之战前提要求,这个节骨眼,刘邦一直盼着韩信前来帮忙,而且韩信摆了刘邦一道。
刘邦是玩政治的高手,当时不跟你韩信计较,但一定会秋后算账的,韩信显然想不到这个问题,还认为自己功劳大,不会有问题。
最终这件事成为韩信被杀的导火索。
当武涉、蒯通劝韩信自立时,韩信表面上拒绝了,但实际上一直在算账,韩信在计算:自立之后,能不能三分天下?
算来算去,韩信发现自己没有成功的希望,于是只能拒绝。
有人认为韩信拒绝的原因是他忠于刘邦,事实上,韩信从来不是一个忠心的人,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为了自己的利益,他可以牺牲任何人,钟离昧就是被韩信牺牲的朋友。
钟离昧被韩信逼死
即使是刘邦,韩信时刻想起兵叛乱,但始终没有把握成功。
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高祖且至楚,信欲发兵反,自度无罪,欲谒上,恐见禽。
刘邦将要到楚国时,韩信曾想发兵反叛,又认为自己没有罪,想朝见高祖,又怕被擒。
看到没有,韩信一直在忧郁,他想自立,但没有把握,想起兵攻打刘邦,又认为自己没有罪,韩信一直在叛与不叛之间挣扎。
如果韩信真的忠于刘邦,他应该杀掉项羽的使者武涉和劝他自立的蒯通,但韩信没有,韩信虽然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,但是也没有处罚蒯通,一旦蒯通劝韩信自立的事泄露出去,等同于谋反。
这是忠心吗?并不是。
韩信从项羽那里投靠刘邦,起初刘邦让韩信做管理仓库的小官,后来韩信犯了事,被夏侯婴救下,又让他担任治粟都尉,韩信觉得自己不能受重用,于是逃走。
韩信逃走的原因是不能受到重用,想找个能重用他的人,这跟现代人找工作一样,谁给的工资高,就去哪个工厂做事,韩信对刘邦是忠心吗?当然不是,谁给的待遇高,韩信就会投靠谁,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跟忠心无关。
如果忠心刘邦,韩信会要挟刘邦封王吗?自古以来,威胁实权君主的臣子,都是没有好下场的,这叫谋逆,叫以下犯上,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事。
最后看看韩信对待底层人的态度,南昌亭长让韩信在他家里吃饭吃了几个月,因为亭长妻子不给韩信饭吃,韩信就记恨上了,最后赏赐百钱,相当于只还了饭钱。
漂母只给韩信吃了几天饭,韩信就赐给她黄金千斤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斗米恩、升米仇”吗?
韩信怨恨南昌亭长,对漂母感恩戴德
韩信在南昌亭长家里吃饭,吃出优越感了,认为别人就应该给他饭吃,不能拒绝他,否则就是小人,这就是韩信的道德观。
不给韩信吃饭就是小人,感觉这道德标准是韩信自己定的一样。
给是情分,不给是本份,南昌亭长的事,说明韩信的变态人生观与世界观。
而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屠户,反而被韩信起用,韩信还说对方是壮士,这是哪门子的壮士?
韩信的道德标准明显就跟普通人,普通人是有恩报恩,有仇报仇,快意恩仇,韩信是自己定义标准,不帮他的就是小人,侮辱他的反而是壮士,这个人生观实在让人无法接受。
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淮阴侯韩信者,淮阴人也。始为布衣时,贫,无行,不得推择为吏;又不能治生商贾。常从人寄食饮,人多厌之者。
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,贫穷,没有好品行,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,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,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,人们大多厌恶他。
这是《史记》对韩信的两点评价:
一是韩信无行,也就是没有好品行。
二是人们大多厌恶韩信,没有人愿意跟韩信来往。
韩信的三观跟一般人不同
韩信跟刘邦是反着来的。
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高祖为人......仁而爱人,喜施,意豁如也。常有大度,不事家人生产作业。
高祖刘邦这个人,仁厚爱人,喜欢施舍,胸襟开阔。常有远大的志向,不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作业。公廷中的官吏,没有一个不混得很熟,受他戏弄。
刘邦是仁厚爱人,跟很多人混得来,韩信是没有好品行,人们大多厌恶他,这是两人的本质区别,做大事者,要看他们对待底层人的态度,韩信明显不如刘邦。
司马光曾对韩信有一个评价:
《资治通鉴》:夫乘时以侥利者,市井之志也;酬功而报德者,士君子之心也。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,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,不亦难哉!
那些抓住时机谋取私利的人,是市井小人的志向;那些建立功业以报答恩德的人,是士大夫君子的胸怀。韩信以市井小人的私利之心为自己谋取利益,却希望他人以君子的胸怀对待他,难道不是很困难吗!
谁是小人,不是很清楚吗?
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