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想用钇-90中证所,只能高价从国外进口,手续多、等得久,很多患者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间。”
“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‘武器’,选择多了一份主动。”
西南某大型三甲医院的专家张医生说得如此的沉重。
可想而知,它的重要性。
2024年初夏,一则消息在医疗与科技领域掀起波澜:我国首次在商用反应堆上实现了医用同位素钇-90的规模化稳定生产。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,更为数万中国患者点亮了“中国芯”的生命之光。
许多人第一次知道“钇”这个字眼是在稀土清单上,却很少了解它另一种形态“钇-90”的非凡价值。它虽然带有放射性,却是现代治疗中的“狙击手”——一种能精准摧毁癌细胞的革命性药物。
与化疗“敌我不分”的攻击不同,钇-90最常用于一种名为“选择性内放射治疗”的方法:医生将携带钇-90的微小颗粒通过导管精确送入肿瘤内部。这些颗粒直接对肿瘤进行高强度辐射打击中证所,而周边健康组织损伤极小。特别是对某些中晚期肝癌患者,其生存期延长效果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。
这个微小颗粒背后,却长期横亘着我国医疗体系的瓶颈——“钇-90的生产极其苛刻,反应堆需有特殊通道设计,分离提纯更是达到核级精细水平。”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专家曾静解释,“以往我们没有适配的反应堆完成规模化生产,所需钇-90几乎全部依赖进口。”
依赖进口意味着巨大代价:除每月约20万人民币的单针费用,流程复杂漫长——多国协调运输、层层安检与通关常需数月,不少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无奈失去时机。昂贵的进口药最终也推高了整体医疗成本,使得许多家庭不得不放弃生存的希望。
此次技术突破核心,是将绵阳某研究堆改造升级为专用医用同位素生产堆。曾静及其团队攻坚克难,创新了堆芯辐照技术,研制出特制容器并攻克高纯度分离难关,最终在商用堆上实现了钇-90稳定量产。
“这一步至关重要,”资深核医学专家刘健评价,“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用同位素正式告别‘受制于人’。国产钇-90一旦大规模应用于临床,价格有望显著下降,患者可及性将极大提高。更多基层医院有望普及这项先进技术。”
一叶知秋。此次钇-90的国产突破,是我国医用同位素产业链全方位能力提升的缩影。从反应堆改造、工艺设备攻关到技术标准体系建立,中国核药产业链正在逐步夯实基础。
根据相关计划,专门的大型医用同位素生产堆将于2027年建成投产。届时,更多如今仍需进口的救命同位素,如镥-177、锕-225等,都将有望实现中国制造。
核动力院一位参与钇-90研发的工程师吐露心声:
“每次实验数据逼近目标,想到这可能挽救成百上千个家庭,熬再深的夜也值得。‘为国造好药’,就是我们的信念。”
科技的温度不在惊天动地的瞬间,恰在那颗微小的钇-90颗粒中——当它悄然进入肝脏的肿瘤深处,一个被疾病拖垮的生命得以与家人继续相守。
随着商用反应堆持续供应钇-90,这条“救命链条”正在形成:原料自主化、成本平民化、治疗可及化。中国患者终于不必再为进口药的壁垒而绝望徘徊——这一次,生命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。
核心技术不靠购买,救命之路不由天定。
当“国之重器”开始生产“民之急需”,这才是自主可控在医卫领域最动人的实践。
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